寻迹院士精神·赋能产业创新——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敏老师带领材料学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8-26 浏览次数: 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青年学生上好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大思政课”,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技术学部社会实践队在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刘敏副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师生通过参观院士展厅、调研县域创新平台、参与产学研项目、协助举办科技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深入学习科学家精神,切身践行科创理念,积极赋能地方产业创新,丰富的实践形式和丰硕的实践成果获得了当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认可。

精神灯塔:追寻院士足迹,读懂科学家的赤子情怀

实践队的同学们在刘敏老师的带领下,首先来到我国著名作物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先生的故乡——江西湘东,参观颜龙安院士成果展览厅,沉浸式感悟科学家精神。在展厅,队员们凝视着记载“籼型杂交水稻”育种艰辛历程的笔记,感悟“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坚守;品味颜院士提出的“三个脑袋”人生哲学——“政治脑袋”坚定信仰、“经济脑袋”注重实效、“科学脑袋”追求真理。通过展板了解到颜龙安院士‘一身露水、一身汗水、一身药水’的日常写照,再凝视展厅内‘脚踏泥土育良种,甘为人梯守初心’的鎏金箴言,队员们深感震撼。实践队员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脚踏泥土、深耕稻田的赤子之心和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师者风范,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深深融入他们的青春血脉。

驿站赋能:当好校地融合的“科技服务先锋

科创平台是赋能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队以“县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运营模式及成效”为题开展了现场调研。实践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走访了湘东区与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院校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了解它们的运营模式及工作成效,并入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驻湘东区科技驿站(简称“科技驿站”),深度参与其日常运营与业务活动。实践期间,队员们积极协助科技驿站与湘东区科技局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对接,并成功筹办了‘科技大讲堂’系列活动。活动邀请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及合作单位的三位专家,面向湘东区30余家企业负责人,精准对接当地产业痛点,分享了工业陶瓷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刘敏副教授等专家则聚焦“升学规划与科技人才培育”作专题报告,助力地方科技人才培育与成长。当看到我校科技驿站在赋能湘东产业创新发展和科技人才引育发挥的作用时,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县域科创平台作为连接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所承载重要的价值与使命。

企业课堂:在生产一线中锤炼科研真本领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刘敏老师带领社会实践队核心成员走进园区企业,围绕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展技术攻坚。20257-8月,社会实践队成员张寅东等同学无惧酷暑炎热,连续1个多月坚守在湘东工业陶瓷产业园某科技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实验室,围绕氮氧空分装置CO2脱除技术瓶颈,与企业技术人员展开联合攻关。指导老师刘敏副教授多次邀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与能源技术学部的薛招腾副教授等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实践队成员结合丰富的文献调研和前期的预研实验,聚焦分子筛的CO2吸附性能,进行持续的设备参数跟班监测,精准锁定露点波动根源,开展LSX分子筛定向开发;最终,通过调控硅铝比、优化碱度、创新低温成型工艺等关键技术攻关,显著提升了分子筛的CO2吸附性能,成功实现产品改性,为企业降本增效奠定了重要基础,得到了企业的积极评价。当队员们围聚在实验台前比对优化数据,成功将企业的技术痛点转化为科研命题并最终攻克时,核心成员张寅东同学感慨道“当看到自己亲手合成的分子筛有了明显的改性效果后,我才真正明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分量!”。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生动践行。从院士展厅的思想洗礼,到科技驿站的协同服务,再到企业一线的技术攻坚,湘东之行让上应学子们深刻体悟到:科学家精神是照亮创新征途的灯塔,产学研融合是赋能县域发展的密钥。当青春与产业同频共振,奏响的正是科技报国的最美和声。

文/图:刘敏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邮编:201418 电话:021-60873117
Copyright ©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